top of page

聖枝主日(甲年)(2023/4/2) –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的本性,就誇讚他吧!

2023(依50:4-7; 斐2:6-11; 瑪26:14-27:66)

 

朋友們,四旬期過的很快,我們現在進入了聖周,它的啟始就是耶穌榮進耶路撒冷。我們在慶祝聖枝主日,很多教堂會有遊行,人們舉著聖枝來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故事。許多孩子和成年人都很興奮,他們宣稱耶穌是君王和達味之子,以色列的君王,這便是聖周的開始。今天,神父們通常不會有正式的講道,因為我們要宣讀很長的福音故事,福音故事已經佔據了講道的時間,所以我一般只會講兩分鐘,提及一下聖枝主日的重點而已,鼓勵信友們全心來慶祝聖周。但我們是幸運的,我有時間來講一篇正式的道理,我會聚焦於兩點,我認為它們是相當重要的。其中一點是由我的朋友所提起,她的兒子只有五歲,他對媽媽說:媽媽,我不理解為什麼那些愛耶穌的人們卻在幾天後仇恨祂並釘死了祂,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,她便把問題拋給了我。我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,這怎麼可能呢?我完全不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,這是一個合理且有深度的問題。這件事道出了人性,以及最重要的信德。這個孩子看出了人們的極度不同的反應,一方面是喜樂、興奮以及某種程度的情感;另一方面卻是“釘死祂、釘死祂”,他們在仇恨和憤怒中強迫比拉多去釘死祂。在這幾天中,耶穌並沒做什麼特別的事,那麼這一切改變怎麼成為可能呢?答案對我來說是很容易的,就是信德。人群宣揚及讚美耶穌為賀撒納,達味之子,以色列的君王和達味之子,這些人其實對耶穌沒有信德。這就是結論,他們對耶穌沒有信德。


你們或許會問:如果他們對耶穌沒有信德,那他們為什麼那麼興奮呢?他們又為什麼宣揚耶穌呢?答案是他們將耶穌視為一位奇跡施行者、奇才和超人。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見證過耶穌所行的奇跡,在聖若望福音中,耶穌治癒了一位胎生的瞎子,以及一位癱瘓了許多年的人,他在水池邊躺了38年,耶穌治癒了他,當然還有復活拉匝祿的故事。我們也從對觀福音中得知了許多耶穌所行的奇事,耶穌增餅使幾千人吃飽等等。耶穌是很有名的,總有些人會喜歡這樣的人,現在也是一樣。人們追求音樂偶像、運動偶像和電影明星,當人們有偶像的時候,他們會開心的宣傳。

你們聽說過《耶穌基督:超級巨星》這部電影,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部非常流行的電影。我記得那時曾在學校中放映過英語和西班牙版本,我們當時很享受耶穌基督作為超級巨星,耶穌被描寫為一位超級英雄和超級巨星。我真的相信這些人是像愛超級明星一樣愛著耶穌,但這不代表他們有信德,人們可以見證某人的奇跡和奇事卻沒有信德。信德是更深刻的,我相信瑪利亞瑪達肋納對耶穌有信德。信德不是來自於興奮和欽佩,而是一種非常深刻的忠誠特質,深刻的愛、承諾和強大的聯繫。即使是貧窮和謙卑的伯多祿也三次否認了耶穌,我相信他對耶穌有信德,儘管他有其弱點,考驗來的時候,他崩潰了,但他一直保有對耶穌的信德。他明認說:主,離開了你,我們可以去哪呢,因為唯有你有永生的話。信德是不同的,信德可以被奇跡所堅固,但它不能只來自於奇跡和見證偉大的奇事,所以我們常說信德是天主的恩賜。我再次說這些人雖然興奮,但他們對耶穌沒信德,他們就像隨風倒的蘆葦。大司祭顛倒人們的想法是很容易的事,他說耶穌的壞話,祂是一個假先知,祂不遵守安息日。看看祂以及與祂在一起的那些都是什麼人,是啊,我們相信你說的話,我不認為祂值得被…說這樣的話是很容易的,大司祭顛倒了是非,因為他們沒有真信德,所以他們很容易就隨風倒。我們應該祈求真信德,耶穌說:沒有見到卻相信的人是有福的,有信德不一定要看到,看到的人也不一定會有信德。


我想與你們分享的第二點是耶穌的反應如何深刻的觸動了我,當人們宣揚祂的時候,祂是開心的,但祂並沒有被迷惑。祂可以接受別人的恭維,我們當中有些人比較靦腆,別人讚美我們的時候,我們或許會覺得尷尬。耶穌並沒有感到尷尬,法利塞人讓祂使民眾保持安靜,但祂不肯,祂允許民眾歌唱讚頌人子。耶穌接受了他們的讚頌,但祂並沒有被迷惑。

偉大的神秘主義者若翰納曾說過:如果你們想知道某人的本質和天性,那麼就誇讚他或責備他,你們便可以從其反應中得到答案。當人們受到讚美時,他們會特別的興奮,他們的自尊心和信心增長,他們會很快樂;另一方面,當他們受到責備時,他們會很憤怒或氣餒。當耶穌被讚美時,祂在平靜中接受了,當民眾仇恨耶穌喊出“釘死祂”的時候,祂也可以堅強且平靜的承受,因為祂深深的紮根于天父之內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祂曾說過:我的食物是承行我父的旨意,祂不像許多人一樣紮根於民眾之內,一些領袖和君王需要民眾的支援,而耶穌卻不是,祂很超然。祂超越了讚美和責備,因為祂真正穩固的紮根于天父之內,這便是我今天想與你們分享的兩點。願我們都擁有對主耶穌基督的真正信德,願我們紮根於祂之內,我們便不會因人們的讚美、羞辱或拒絕而感到迷惑,像耶穌一樣紮根於真正的那一位之內。願天主降福你們!

0 則留言

댓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