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(甲年)(2023/9/17) – 憎恨是一種癌症

(德27:33-28:9; 羅14:7-9; 瑪18:21-35)

 

朋友們,又到了主日福音時間,我們繼續閱讀瑪竇福音。今日福音也是很被人熟知的,伯多祿問耶穌說:主啊,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,我該寬恕他多少次呢?七次夠了嗎?七次意即總是寬恕。耶穌答道:要常常寬恕,不是7次,而是七十個七次。你們非常熟知這個啟發人心的比喻,即那個欠了君王鉅款的僕人得到了寬免,因為君王見了他的苦狀而動了憐憫的心。但此居住在君王皇宮裡的惡僕見了欠他一點點錢的同伴,卻冷酷無情的扼住他的喉嚨說:你要還清你所欠的債。你們知道故事的進展是怎樣,耶穌說:如果你們不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,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。我剛剛提到的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故事,如果這還不夠的話,我們每次念天主經的時候會說:寬恕我們的罪,如同我們也寬恕別人一樣。然而,當很多人去辦告解的時候,他們會反省自己的罪,有些人會說自己不能寬恕,不能寬恕那些傷害我的人。這是值得反省的一件事,我相信我們都意識到了也同意福音的勸諭,即我們需要去寬恕。但與此同時,我們也有一種無助、悲傷甚至是抑鬱的感覺。儘管我們意識到要去寬恕,但我們就是做不到,特別是當我們想起不只是日常瑣事,而是曾被某人深深地傷害過,這個傷痕也許過於深刻。我今天想談論的是應該如何閱讀福音,或應該如何聆聽福音。我們通常會將福音當做是倫理教導,耶穌是導師,我們是弟子。祂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行事,就像告訴小孩子如何做事一樣,父母和老師應該教小孩子如何行事為人。耶穌對我們說要注意行為舉止,要去寬恕等等等等。正如上主日的福音,如果某人傷害或得罪你們的話,你們應該與他談一談,諸如此類的話。


這是閱讀福音的自然方式,仿佛耶穌在試圖勸導我們做出改變或變得更好,這樣閱讀福音的方式對我們有説明嗎?會有一點點幫助,至少我們有是非黑白的意識,這是很重要的。我們知道自己需要變得越來越好,但僅此而已,沒有更大的幫助。只把福音當做是純粹的倫理教導,甚至是倫理教導的第一課的話,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。事實上,與其他大師的倫理教導相比較,福音可以是最好的教導,但這是不夠的。人們不會因為我們說了什麼就改變,至少我自己不是這樣。不要心存憎恨,要去寬恕,待人親和等等。這對我有幫助嗎?一點點,但是沒什麼大的幫助。最終,我的心中只有抗拒,因為反正又不只是我一個人這樣,甚或自覺不夠優秀,我應該成為更優秀的。怪不得當很多人來到教堂嘗試瞭解宗教的時候,他們不喜歡那麼多規矩,要做太多複雜的事情,規章制度、信條、倫理教導等等。還是一個人自在一點,已經受夠了,他們不想要這些東西,他們是正確的嗎?我不知道。這是第一種方式。


第二種方式是什麼呢?福音和基督徒經驗不是關於如何行事,而是經驗到天主的力量。早期基督徒們在基督復活之後沒有收到另一個倫理法典,但他們卻經驗到了聖神的能力和美好,這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。他們經驗到了平安、自由、仁慈和愛,這是他們完全不知的。如果我們沒有經驗過的話,福音對我們便毫無意義,它只是一本書而已,也許寫的很好,但對我沒意義也不能改變我。我們要經歷早期基督徒們對聖神的經驗,有了聖神的力量,我們才可以改變。那在我們生命中對聖神的經驗是什麼呢?這不是你們可以用錢買到的東西,你們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得到,很抱歉這麼說。即使你們再怎麼努力,也不一定會經驗到,這超越了我們的力量,耶穌稱此為在聖神內的重生。但你們可以祈禱,你們可以對耶穌說:你的教導都很好,但我不能做出改變。我需要更美好的那一位元,我需要聖神,將你的聖神派遣到我身上,因為我不能強求祂的降臨,請派遣你的聖神。每天要耐心的如此祈禱,也許哪天你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了改變,在你們獲得了聖神的經驗之後便可以閱讀福音了。你們將發現一切完全不同了,不再是新的誡命和責任,我要做這個或那個,無論怎樣都要去寬恕。你們不會經歷這些東西,你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無力,你們不能改變什麼,但你們會開放自己且對聖神說出自己的問題。我不能寬恕這個人,我還是在心內抗拒那個人,你們便會放鬆,因為你們不是孤軍奮戰,你們並沒有被遺棄。這不再是考驗或誡命。如果我不做的話,我還算什麼,不會有這樣的經驗。耶穌希望我們寬恕首先是為了我們的益處,因為憎恨和抗拒就像是內心的癌症。你們希望體內有癌症、腫瘤和毒素嗎?即使你們有理由去憎恨,但它還是毒素。有理由的毒素,但還是毒素。你們希望是這樣嗎?耶穌請求我們釋放出毒素,清潔我們的身心,讓聖神治療和清潔我們。福音不是一些新誡命而已,它是生命、力量、聖潔和深層治癒,不是“你們自己做的事”。福音也不是如何成為善人的功能表,“你們自己做”是不可能的,除非你們接受了屬天的力量,福音只不過是乏味、難懂且令人疲憊的一本書。兄弟姐妹們,如果你們有無助和無力的感覺,你們便可以在謙卑和耐心中請求耶穌派遣祂的聖神降臨,因為沒有祂的話,我一無所能。

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